D27-壳幔交换与动力学科研团队
  • 中文版
  • English
  • 首页
  • 研究方向
  • 团队成员
  • 研究成果
  • 成果简介
  • 仪器平台
  • 交流合作
  • 招生培养
  • 高山奖

团队成员...

  • 教师
    • 刘勇胜
    • 胡兆初
    • 周炼
    • 汪在聪
    • 宗克清
    • 刘文贵
    • 吕涛
    • 吴非
    • 王信水
    • 李明
    • 张文
    • 陈海红
    • 郭京梁
    • 何德涛
    • 冯兰平
    • 陈康
    • 蔺洁
    • 罗涛
  • 博士后
    • 张军波
    • 袁禹
    • 何焘
    • 虞凯章
  • 博士研究生
    • 李嘉威
    • 高扬
    • 于远洋
    • 刘峰
    • 林冉
    • 邱晓云
    • 张晟华
    • 刘宏
    • 冯彦同
    • 廖秀红
    • 崔丹丹
    • 韩嫣
    • 张大骞
    • 焦彧
    • 雷煜田
    • 任爱卿
    • 汪翔
    • 朱照先
    • 王霞
    • 张平阳
    • 邓可欣
    • 刘旭道
    • 刘箴一
    • 杨傲
    • 姜昕
    • 任欢歌
    • 席鹏飞
    • 王娟
    • 朱扬涛
    • 陈达辉
  • 硕士研究生
    • 张同乐
    • 朱辉辉
    • 刘国昊
    • 代宜冬
    • 黄晶
    • 刘金雨
    • 曹慧
    • 宋双庆
    • 李沐霏
    • 张彤
    • 卿丽媛
    • 苏哲
    • 张笑
    • 韦猛闯
    • 刘鑫
    • 李宇峰
    • 张戈
    • 欧阳雄天
    • 侯欣
    • 魏雨秋
    • 赵熙
    • 郑怡欣
    • 汪浪
    • 李毅恒
    • 王美玲
    • 张辉
    • 曾显丽
    • 李吉星
    • 朱希
    • 李玲珂
    • 吕心婷
    • 魏文霞
    • 杨盛均
    • 李青林
  • 本科生
    • 张泽
    • 刘嘉诚
    • 贾成浩
    • 蔡芳森
    • 牛正文
    • 齐靖霖
    • 郑思海
    • 杨奥鑫
    • 孙继尧
    • 陈柯
    • 刘亦婷
    • 蔡之恒
    • 刘振严
刘勇胜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邮箱:yshliu@hotmail.com。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校长。1999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LA-ICP-MS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技术、壳-幔物质交换以及地球深部碳循环作用。获第11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首届武汉青年科技奖、第七届山西省青年科学家奖以及湖北青年五四奖章和第12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 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Geology、EPSL、GCA、JP和ESR等国内外主流地学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合作发表论文170余篇,文献总引用15000余次。

胡兆初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邮箱:zchu@vip.sina.com。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获地球化学博士学位。研究兴趣与方向:通过研发仪器关键部件、改进实验流程,建立溶液和激光原位微区高精度元素和同位素分析技术,解决地球科学中前沿基础问题。近几年主要在研究元素和同位素分析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大陆地壳疑难元素丰度。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获第十四届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2013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第十一届湖北省青年科技奖。2015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并入选“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16年获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201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际SCI刊物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顾问编委 (2013)和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编委 (2016) 。在Chemical Geology、JAAS、Analytical Chemistry、GGR、GCA等上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44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论文共被SCI他引1051次。和他人合作共计发表SCI论文180余篇。H-index因子为34。

周炼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邮箱:zhcug@163.com。2004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7月—2006年7月英国Bristol大学地球科学系访问学者,2017年8月—2017年10月加拿大科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人员以及“壳幔交换动力学”国家创新团队主要成员。长期从事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以及应用研究。利用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对显生宙古海洋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并涉及成矿过程及表生过程中同位素分馏机理的研究。迄今为止,发表SCI论文84篇,SCI他引3800余次,其中包括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Geology、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chimica et Cosmochemica Acta、Earth Science Review等国际重要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973项目子课题1项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2)成矿及表生过程中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馏机理研究;3)显生宙重大绝灭期古海洋性质及演化研究。

汪在聪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球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EPSL顾问编委,高山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获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和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07 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学(基地班)学士学位;2010 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硕士学位;2014 年获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地球化学博士学位。2014年-2016年在柏林自由大学开展博士后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是建立准确分析亲铁亲铜元素含量和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的方法,研究地球及其它行星增生演化和核幔分异,以及壳幔相互作用和金属矿床成因。近期主要聚焦研究俯冲带金属和挥发性元素迁移演化以及华北克拉通东部壳幔演化和巨量金成矿;负责Nu plasma 1700 MC-ICP-MS,建立和开拓Ca、Fe、Zr、Cu、Zn等稳定同位素的前沿应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Geology、EPSL、GCA、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被Nature、Nature Geoscience、Science Advances、GCA、EPSL等期刊引用500余次;受邀为Nature Geoscience 撰写 News & Views 评论。Email: wzc231@163.com或zaicongwang@cug.edu.cn。

宗克清 教授,博士生导师

邮箱:kqzong@hotmail.com。2004年和2010年分别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专业学士和博士学位。2010年7月起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和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一直致力于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原位微区分析方法和造山带演化两个方面。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现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矿分析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入选 “地大学者”学科骨干人才、获地大“摇篮计划”资助、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012年)、入选第十一届“中国地质大学十大杰出青年”(2014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类科技项目等课题。相关成果在Chemical Geology、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Precambrian Research、Lithos、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等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论文16篇,SCI他引300余次。

刘文贵 教授

邮箱:liuwg@cug.edu.cn或wengui.liu@thermofisher.com。兴趣与研究方向:同位素质谱仪及外围装置的研发,应用,维修与升级改造。1986-2006年,供职于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同位素室。2002年晋升精密仪器研究员。2006年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擅长的仪器:MAT250-MAT253,MAT260-MAT262,Delta系列,Argus VI,MAT95,Triton系列,Neptune系列,Element系列等。研发和改造过的装置包括:TIMS去气装置,数据釆集板,10KV高压单元,带电流供电与调节单元,RF电源,磁场供电单元,马达控制板,分子泵电源,离子泵电源,聚焦供电单元,碳酸盐装置,TIMS离子源,EI源,ICP源,GC,EA,GasBench,PreCon,Carbonate device,Dual Inlet,Pericon,各种离子流接收器(Faraday cup,SEM,CDD etc)。

吕涛 教授 博士生导师

邮箱:lvtaohn@sina.com。自2005年以来一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作。201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并获得生物医学光子学博士学位,曾在德国吕贝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地球化学和超快光学方面研究,曾在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 和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有关激光与地质标样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论文。

吴非 教授

邮箱:wufei@cug.edu.cn。2010年和2016年分别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学士和博士学位。2016年-2020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开展博士后工作。2020年12月起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和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从事金属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包括新的同位素分析方法和技术的开发,同位素分馏机理的研究、以及同位素工具在地球科学和海洋科学研究的应用。近期主要研究方向为V和Ba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在示踪俯冲带物质循环、壳幔岩浆作用和古海洋重建的应用。2021年和2022年分别获得湖北省级人才计划项目和获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项目资助。入选中国地质大学“百人计划”学科骨干人才、曾获博士国家奖学金(2015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Geology、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Chemical Ge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十篇。

王信水 特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

邮箱:wangxinshui@cug.edu.cn。2011年获得中南大学学士学位;201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6年-201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展博士后工作;2019年10月起在我校地球科学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岩石地球化学和大地构造,主要从事中亚造山带的增生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各一项。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JGR: Solid Earth、Tectonics、GSA Bulletin、Precambrian Research、Lithos、OGR等期刊发表论文13篇。

李明 高级工程师

邮箱:liming19820426@163.com。2004年和2007年分别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学士和硕士学位,2010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博士学位,毕业后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至今。现主要从事金属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工作,负责Nu Plasma 1700的运行管理工作以及金属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开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 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和Atomic spectroscopy上发表SCI论文3篇。

张文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邮箱:tuyaken@hotmail.com。2015年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导师胡兆初教授。2015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任博士后,合作导师金振民院士。2018年任职于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主要负责大型多接收杯等离子体质谱仪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并致力于全岩整体和微区原位等离子体质谱新技术和新方法开发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1)创新性提出了氟化氢铵地质样品消解法,建立绿色高效准确分析地质样品中微量元素含量新技术;(2)开发以锆石Zr稳定同位素为代表的高精度微区原位分析新方法,为探索地球科学热点问题提供新的技术支撑;(3)发展传统微区原位Pb同位素和Sr同位素分析技术,分析测试精度提高2-4倍。相关成果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17篇,和他人合作共计发表SCI 论文3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现任国际SCI期刊Atomic Spectroscopy编委。

陈海红 工程师

邮箱:haihongchen@sina.cn。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毕业后一直任职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2018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目前主要负责超净化实验室及ICP-MS的日常运行和维护,并开展绿色高效样品前处理技术与大体积不可破损贵重样品的原位分析测试等相关方法的开发工作。

郭京梁 副教授

邮箱:jl.guo@cug.edu.cn。2014年12月博士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专业,2015年留校任教。研究方向包括:(1)加厚大陆地壳物理化学性质及演化历史;(2)华南前寒武纪大陆地壳形成演化;(3)高精度副矿物原位同位素分析。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专项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一项,另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发表国际SCI检索论文十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四篇,分别发表于国际主流地质期刊Precambrian Research、Gondwana Research和Lithos,论文总被引次数超过600次。

何德涛 副研究员

邮箱:detaohe@hotmail.com。2011年和2016年分别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专业学士和博士学位(导师:刘勇胜),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赴美国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联合培养(导师:Cin-Ty Lee);博士毕业之后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工作至今。主要研究兴趣包括:1)深部碳循环对地幔的影响;2)深部碳循环与元素迁移富集;3)深部碳循环过程中金属同位素行为。近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EPSL、AM、 Science Bulletin、G-Cubed及Lithos中发表论文5篇。

冯兰平 副研究员

邮箱:ucg1987@163.com。2005-2016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期间受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流访问一年。2016年获得地球化学博士学位后,入职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负责非传统稳定同位素(溶液)分析方法的开发和创新。主要研究兴趣:1)同位素快速、高效分离方法开发;2)分馏校正方法研究;3)同位素参考物质的标定;4)数据处理自动化。目前在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 和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上发表6篇第一作者SCI文章。

陈康 副研究员

邮箱:kangchen@cug.edu.cn。2010年和2016年分别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专业学士和博士学位(导师:高山),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赴美国马里兰大学联合培养(导师:Roberta Rudnick);博士毕业之后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至今。2019年1月至7月赴美国RICE大学交流访问(合作者:Cin-Ty Lee)。2020年7月评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兴趣包括:1)大陆地壳形成机制和生长演化历史,2)弧岩浆作用过程中亲铜元素行为及其控制因素,3)硅酸盐中亲铁亲铜元素含量分析测试方法。近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EPSL、GCA和PR中发表论文4篇,以合作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GGR、PR、JAAS、GR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6篇,总引用1300余次。

蔺洁 特任副研究员

邮箱:linjiecug@foxmail.com。2017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17年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任博士后,2020年任职于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负责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开发。研究兴趣包括:1)地质样品中Li、Mg和O同位素微区原位分析方法开发;2)地质样品中Li和Mg同位素全岩分析方法开发;3)LA-MC-ICP-MS同位素分析参考物质研制;4)Hf同位素组成以及Lu-Hf同位素年代学分析方法开发。研究生、博士后及工作期间,在Geostandards and Geoanalytical Research 和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等国际期刊发表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7篇。2020年荣获IAG Young Scientist Award(国际地质分析家协会青年科学家奖)荣誉称号。

罗涛 副研究员

邮箱:466096427@qq.com。2012年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专业学士学位,2015年和2018年分别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化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2019年起任职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负责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四极杆质谱仪日常运行维护和对外测试服务。研究兴趣包括:1)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元素分馏机理研究;2)副矿物U-Th-Pb定年方法开发及应用。目前在Analyt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Analytical Atomic Spectrometry和Atomic Spectroscopy上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六篇。

电子邮箱为:kangchen@cug.edu.cn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地质大学东区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政编码:430074 您是第:位